首页 > 诗文 > 高适的诗 > 入昌松东界山行

入昌松东界山行

[唐代]:高适

鸟道几登顿,马蹄无暂闲。

崎岖出长坂,合沓犹前山。

石激水流处,天寒松色间。

王程应未尽,且莫顾刀环。

入昌松东界山行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在鸟儿才能飞越的山路上簸颠,马蹄笃笃没有一刻偷闲。

好容易通过一道崎岖的长坡,又有重重叠叠的大山出现在眼前。

湍急的水流冲激着巨石,松树的枝叶划破了寒天。

为王事奔波路程尚没有走尽,且不要过早地回看刀环。

注释

昌松:县名,唐陇右道武威郡属县,故城在今甘肃古浪县西。

鸟道:只有鸟才能飞越的山道。多用来称险峻的山路。登顿:忽上忽下、忽行忽止,形容山路的难走。

坂(bǎn):山坡,斜坡。

合沓(tà):重叠。

激:拍打、碰撞。

王程:奉王命差遣的行程。

顾刀环:西汉李陵投降匈奴后,任立政等见到他,不便私语,便自循视刀环,表示可以还归于汉。环:谐音“还”,借作还意,隐指还家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刘树勋.高适诗选: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1:122

2、章培恒,安平秋,马樟根.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:凤凰出版社,2011:93

入昌松东界山行创作背景

  天宝十一载(752年)秋冬之际,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,赴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时作下此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谢楚发.高适岑参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2:90-91

入昌松东界山行鉴赏

  首联中“道”,之高峻;“登顿”,上下意,诗中指翻越岭。“几登顿”“无暂闲”,概括地描述了行人不停蹄.在崇峻岭中奔走的情景。以“几”修饰“登顿”,可见行人已走的路程之长。这两句落笔“行”,既点题,也为后文作了铺垫。

  颔联写行人在道上跋涉已久,一定非常疲惫,走出漫长崎岖的坡,满以为路已尽,展现在面前的将是一望无际的平川,谁知起伏的峦又如刚才走过的一样横亘在面前。用一“出”字、一“犹”字,生动地显示了行人错以为路已尽的兴奋,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峦后失望、厌烦的情绪。两句诗一扬一抑,既路,又写行人;路回应“几登顿”,写行人回应“无暂闲”;行非常真切,写行人十分细腻。

  颈联描间的具体景物。水石相激。湍奔而去,耐寒的色苍凉,令人顿生寒意。诗人驱赶路,走出长坂,又入群,“行”的辛苦、乏味自在不言之中。现在又要过激流,穿寒松,荒寒的景象使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厌倦之感。

  尾联诗人在自觉厌倦之时,上自激自励:王事未尽,不当思归。“王程”二字总管“行”,点明了此次”行”的意义。“顾刀环”句用汉朝李陵的典故。李陵留匈奴后,汉使任立政等见到他,难以私下说话,便向他使眼色,井屡屡抚摸刀环,“环”与“还”谐音,示意其归还汉朝。在这里,诗人说“且莫顾刀环”,就是提醒自己“王程”未尽,公事未了,决不能中途而止。诗人以明确的尽职意识,战胜了“行”的疲倦、孤寂,诗的情调也为之一振,表现出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

  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,直截“行”中的一段,以少总多,富于典型性。全诗八句,以“行”为线索,前六句与行之所见,意境真切,使人如临其境;后两句行之所想,情绪昂扬,一派盛唐调。

高适简介

唐代·高适的简介

高适

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 作品收录于《高常侍集》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其诗作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

...〔 ► 高适的诗(216篇)

猜你喜欢

送陆比部汝成使闽中

明代谢榛

醉攀杨柳禁城东,别后芳樽不可同。日暮乱云迷远道,天涯孤剑倚飞蓬。

任公台瞰江流近,大姥峰连海色空。虞帝好生当此日,遥知闽徼待春风。

荷池小立

宋代杨万里

点铁成金未是灵,若教无铁也难成。

阿谁得似青荷叶,解化清泉作水精。

夜愁光阴易过学问不进记以绝句

明代谢复

炎天过却复秋天,容易蹉跎又一年。终日客窗愁不撩,短檠随意玩遗编。

送李少宾赴举

唐代皎然

岂谓江南别,心如塞上行。苦云摇阵色,乱木搅秋声。
周谷雨未散,汉河流尚横。春司迟尔策,方用静妖兵。

半月台歌

弘历

望月惟有登台宜,不规其满规半时。半可至满满将亏,此义吾闻诸庖羲。

开襟海岳楼阁重,忽如拥出沧溟东。玉阶琼戺露半面,弗升弗沉悬半空。

南窗遗教为刘道亨编修赋

明代程敏政

南窗人去几朝昏,遗墨能看一卷存。素楮装潢皆手泽,缥囊舒卷半啼痕。

后生继述心良苦,先达流传道可尊。风散芸香沾剩馥,春回兰玉长芳根。